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晋山 太原道 2020-02-09

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家父在侯家巷山西大学工作,我们家就住在学校西侧的教工平房宿舍区。这是一条又长又窄的巷子,从北口出来是上官巷,从南口出去就是侯家巷。

 

侯家巷地处五一广场东侧,从现今市公安局那个巷口进去,行至师范附小止步不足500米,巷子的东段北侧就是当年著名的山西大学堂。上世纪50年代后期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后来改成太原师范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师专,而前些年又变成太原师范学院的一部分。


█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旧照


说起老山大这个校园,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太原刚解放时我们家还在校园里的一个静谧小院里住过一两年。那时,我曾有一个完整也还算幸福的家。1963年9月,我又糊里糊涂地考进了太原师范,在这个幽雅的校园里度过了4年青春岁月。我与父亲不能算校友,但在同一校园里学习生活过。不同的年代时空交错,足迹似有重叠。特别是当我在古老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翻看报纸杂志时,自然想起父亲曾在这里工作过。


█ 1979年老照片中的山西大学堂旧址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那时校园的建筑和格局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貌,尤其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教学主楼,是那样的古朴、庄严,确有不同凡响的气势。还有校园西面从南到北的四进深宅大院,当年是教师办公室、学生会、校医室、学生食堂以及幼师和初中部的场所。而今,这些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古老平房早已消失得没有踪影,代之而起的是新建的图书楼和体育场。


█ 山西大学堂旧址,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书院改学堂是全国自上而下的社会潮流,山西大学堂就是在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百年前,借助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大学堂是全国最早的大学堂之一。在1944年5月1日山大成立42周年纪念会上,经济系主任侯锦钹教授发表演讲:“山大是仅次于北大而为全国最早的第二个大学堂,北大前身只是译学馆,而论课程完备、灌输欧美文化最早的学校,还要以山大为先。”侯教授对山大的钟爱溢于言表。山西之所以能够最早响应辛亥革命,应该说,山大为山西人民告别封建专制王朝,迎接共和新纪元,培养时代新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这张西学专斋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太原南城墙和小东门、大东门城楼

 

明清时,侯家巷西口,就是现在的市公安局所在地,那就是当年的晋阳书院。里面的古旧房舍一直保留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进去浏览过,现在肯定是难觅其痕迹了。1660年,山西巡抚白汝梅在城东南购地另建三立祠。1733年三立书院改名为“晋阳书院”,一直到1901年,其间240年,晋阳书院就设在侯家巷西口。1902年成立山西大学堂,大学堂总教习兼“中学专斋”总理谷如庸,即为晋阳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即院长),晋阳书院的学生也全部自然地进入山西大学堂。我看过一幅老照片,摄影者站在书院门口面向东按下了快门:近处和远处是两座高大的中式木牌楼,穿过这牌楼就是山西大学堂的校门了。画面中清晰可见身着清末装束的学子们在那里活动的身影。



█ 老照片中的山西大学堂


█ 民国时期的山西大学(中)

 

上小学时,我从上官巷往东走要路过文庙,需十几分钟就能到新城街小学(解放初为第七完小)。所谓新城即新满城,清朝满人聚居的地方。文庙是祭祀孔圣人(文宣王)的场所,即孔庙。大门口曾立有一座十分高大的石碑,上书满汉蒙文:“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此石碑在“文革”中遭遇劫难,被捣毁了,实在是可惜。父亲去世后我家搬到了上马街1号,即现在进山中学教工宿舍院,在那里一住就是20多年。念师范时虽然是住校,但经常回家,需经过的街巷就是侯家巷、文津巷和上马街。其中还有必须经过的长而幽静的狄梁公巷(为纪念唐代名宰狄仁杰命名)。而这条巷的北端就是明代遗存古刹崇善寺。


 

上官巷中段往北穿过一条小巷是万寿宫(现在是街名),那里坐落着一座明代庙宇,就是皇庙。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棡在太原作晋王时所建。解放后已被严重损毁,曾被一家工厂占用,直到前几年才得到彻底的修缮和维护。小时和伙伴到那里玩耍,但不得入内,心里始终对皇庙有一种神秘感。现在皇庙好像仍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有一次我得以进入,终于一睹了皇庙的真容。皇庙,乃皇家宫殿式庙宇,是皇族们祭祀和举行大典的地方。金黄色屋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皇庙在其他地方确实不多见。


█ 皇庙正门

 

西式别致的老山大校园,古树参天幽静的文庙,神秘莫测的皇庙,还有香烟缭绕经文朗诵的崇善寺,被侯家巷、上官巷、文津巷和狄梁公巷这些古老街巷串连起来,构成了太原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存好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是政府和百姓的愿望和责任。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